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起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人类生物学发育谜题之一——臼齿的出现和生活史之间的精确同步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是如何被调节的。

智齿,学名的三大臼齿,俗称智慧齿、立事牙,是口腔中最靠近喉咙的牙齿。如果全部生长出来一共4颗,上下颚各两颗,一般是于16岁或之后才生长出来,相较于幼儿时期长出的乳齿与儿童时期更换的恒齿,智齿通常是在人类心智已经趋于成熟时才长出,因而得名。在智齿的生长方面,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20岁之前,有的人四五十岁才长,有的人终生不长,这都是正常的。
智齿难以正常萌出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颌骨和牙齿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而颌骨退化速率比牙齿要快些,变小的领骨很难容纳智齿的萌出,故常发生牙列拥挤或完全不能萌出,从而造成“阻生智齿”。据临床观察,在智齿阻生的病例中,发生智齿冠周炎的几乎达100% ,这是由于智齿在尚未萌出时,周围组织包绕着牙冠而形成囊状间隙,并与口腔穿通,易于积存贪物残渣,有利细菌的孳生繁殖;加之牙齿咀嚼的机械压力和牙组织的损伤,很容易引起智齿冠周炎的急性发作,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及患侧淋巳结肿大等典型症状。智齿阻生还会挤压邻近牙齿、牙龈和颊侧组织,使之充血、发炎、胀痛,甚至可导致邻牙龋坏。

一些广为流传的智齿“上下都长就不用拔”、“不对称长的肯定要拔”等说法其实并不科学。一般来说, 智齿通常都应该尽早拔除,只有长得非常端正的智齿才能留着。
现代人食物日益精细,颌骨变小了,而智齿萌出最迟,没有多余的空间容纳,不能得到充分生长,从而发生阻生,并且可能进一步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状态, 如炎症、骨髓炎、第二磨牙龋烂、面部溃烂、颌骨囊肿甚至肿瘤等。炎症一般呈反复性,一些患者一年会出现两次以上。在人体抵抗力强时不会发病,而随着年纪增大或其他疾病的影响,抵抗力下降时智齿隐患就会显现。人在发病期间不宜拔除智齿,只能先治疗炎症。待炎症消退后,一些人又因莫名惧怕, 不愿意拔智齿了。这就形成了炎症——治疗——继续炎症的恶性循环。要想根除这类反复发生的炎症,必须拔除智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