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珠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上海200233) 【摘要】:目的调查急诊创伤骨折患者疼痛控制的现状,为开展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提供思路与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6—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骨科就诊的患者25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41份,诊疗过程中未给予冷敷处理的为79.67%,未给予药物镇痛处理的为89.21%,未做外固定处理的为39.42%。本组患者诊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分别为(5.75±2.66)分和(7.13±2.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P<0.01)。结论针对患者疼痛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且相关知识缺乏的现状,医护人员应增加与患者的互动沟通,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疼痛;创伤骨折;调查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疼痛的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对疼痛处理的不充分现象却还是很普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急性创伤骨折患者诊疗前后疼痛评分及疼痛处理的现状,分析相关因素,以期能够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6—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骨科就诊的患者25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2)单一肢体骨折需要择期手术的患者;(3)受伤时间小于3小时;(4)意识清楚并且愿意参加此次调查。排除标准:(1)既往有精神疾病及严重智力障碍;(2)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及数字疼痛量表(NRS—10):(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受伤时间、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等;(2)NRS,该量表是由患者本人在10分制的标尺上选出一个最能代表即刻疼痛程度的数字,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每位患者共需选择两次数字,分别是候诊时和诊疗结束即刻。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为96.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41例患者中,男129例,女112例,年龄23~59岁。详见表1。
表1 患者基本情况 (n=241) 项目 | 分类 | 例数(n) | 构成比(%) | 性别 | 男 | 129 | 53.53 |
| 女 | 112 | 46.47 | 文化程度 | 大专及以上 | 135 | 56.02 |
| 高中及中专 | 60 | 24.89 |
| 初中及以下 | 46 | 19.09 | 骨折部位 | 上肢 | 64 | 26.56 |
| 下肢 | 177 | 73.44 | 类似创伤史 | 有 | 39 | 16.18 |
| 无 | 202 | 83.82 |
2.2 患者就诊前疼痛管理情况见表2。 表2 就诊前疼痛管理情况 (n=241) 项目 |
| 例数(n) | 构成比(%) | 外固定 | 夹板 | 110 | 45.64 |
| 绷带 | 36 | 14.94 |
| 未处理 | 95 | 39.42 | 止痛药 | 口服 | 19 | 7.88 |
| 针剂 | 7 | 2.91 |
| 未处理 | 215 | 89.21 | 冷敷 | 有 | 49 | 20.33 |
| 无 | 192 | 79.67 |
2.3 患者就诊后疼痛管理情况见表3。 表3 就诊后疼痛管理情况 (n=241) 项目 |
| 例数(n) | 构成比(%) | 外固定 | 石膏 | 38 | 15.77 |
| 藤托 | 26 | 10.79 |
| 骨牵引 | 131 | 54.35 |
| 未处理 | 46 | 19.09 | 止痛药 | 口服 | 43 | 17.84 |
| 针剂 | 149 | 61.83 |
| 未处理 | 49 | 20.33 | 冷敷 | 有 | 67 | 27.80 |
| 无 | 174 | 72.20 |
3 讨论 3.1 急诊创伤骨折患者疼痛控制现状 本调查发现骨折患者在诊疗前平均疼痛得分为(5.75±2.66)分,而在诊疗后平均疼痛得分为(7.13±2.41)分,就诊后患者的疼痛得分明显上升了(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除了需要对骨折肢体进行视诊,还需要对骨折肢体进行必要的触碰,如摸(可以感知皮温),压(可以感知肿胀程度),这些都会暂时加重骨折肢体对疼痛的感受。另外使用石膏,藤托固定骨折肢体时,都需要放置功能位,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做好准备。下肢骨折行骨牵引术的患者疼痛得分百分百上升,这是一类骨折治疗过程中需要局麻的常见手术,需要用上麻药肯定会痛的。其次,通过在急诊的问卷调查,研究者还发现目前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对于创伤骨折患者的疼痛评估还不规范,因而谈不上准确,只有极少数医生知道疼痛量表,使用者寥寥。陆劲松等[1]的研究也指出,在疼痛评估方面,近半数的医生(41.7%)不采用分级,提示多数医生对疼痛程度的判断及镇痛效果的评估仍较粗略。评估是疼痛处理关键的第一步[2-3],评估不仅可以识别疼痛的存在,还有助于疼痛治疗效果的评价[4]。护士要做出正确的疼痛评估,首先应了解急性创伤患者的疼痛程度,以患者主诉为客观依据,并以患者为中心,做好各方面资料的收集,从患者的感知、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应对疼痛的认识的方面综合评估。[5] 3.2 急诊创伤骨折患者疼痛控制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3.2.1 应急外固定处理不到位 合理使用外固定能够很好的缓解患者因创伤带来的疼痛[6]。本次调查中发现,骨折患者就诊前未做外固定处理的比例达39.42%,就诊后也有19.09%。分析原因可能是:骨折后应急处理知识还未完全普及,发生创伤后急于转运,忽视了包扎、固定、制动等一系列处理流程;人力与物力资源不足,担心固定不当加重患者疼痛;开放性骨折患者由于骨折断端暴露在外,行夹板固定时可能会触碰到患者的神经和血管,加重患者疼痛[5]。 3.2.2 无痛意识薄弱 2004年10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免除疼痛是全人类的权利”。急诊创伤患者的疼痛多数为中、重度疼痛,而本次调查发现,创伤后即刻未给予药物镇痛处理的患者比例达89.21%,即便就诊后仍然有20.33%的患者在疼痛中煎熬;其次在给予药物镇痛的患者中,立即实施镇痛的患者比例只有10%左右。据调查[7],我国92.8%的医生和护士都会先处理急性创伤患者的原发创伤,而不会去考虑镇痛;然而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创伤患者在院前急救或和到达急诊科时就能获得镇痛治疗[8]。本次调查还发现,只有患者行急诊手术或者患者主动要求药物镇痛时,医生才会给予药物镇痛。分析原因可能有: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疼痛评估不充分,注意力集中于原发创伤的处理方面,忽视了对患者疼痛的控制;担心镇痛处理会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和漏诊。 3.2.3 冷敷镇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本次调查发现,急诊对于骨折患者的冷敷治疗应用不普遍,只有27.8%的患者在就诊后得到了冷敷治疗,可能是因为就诊患者人数众多,无法对创伤患者进行及时的冷敷治疗;其次医护人员未重视冷敷治疗的应用,认为其镇痛效果不明显。其实冷敷对创伤患者的镇痛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冷敷可以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减缓组织代谢,减少出血及渗出,减轻炎性反应,抑制、减缓肿胀,降低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提高痛阈,减轻疼痛以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因此,冷敷治疗是既简便有效又无毒副作用的镇痛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陆劲松,刘励军.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现状的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8):715-716. [2] 郭巧英,冰袋冷敷在四肢骨折早期应用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7,16(8):551-552 [3] Gagliese L,Melzack R.Chronic pain in clelerly people[J].Paln,1997,70(1):3214 [4] 王艳,刘红香,周玲君等.创伤患者院前疼痛管理[J].现代护理,2006,28(12):2669-2070. [5] 胡三莲,黄健.急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前疼痛管理的现状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49-51. [6] Riou B,Lecarpentier Y,Viars P.lnolropic effect of ketamine on rat canliac papillary musel[J].Anesthesiology,1989,71(1):116-125. [7] 刘凡,康玉闻,120例闭合胫腓骨骨折患者小夹板固定的护理[J]. 临床医学工程,2010,17(8):135-136. [8] 朱建英,高音.骨科护理教学查房[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