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天气多变,流感患儿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挤爆了各儿科医院。笔者了解到,广州市妇儿中心近期1.5万人次的门诊量已成常态,6月3日门诊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5743人次。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日门诊量上周已突破3000人次,一名医生最高一天接诊了198名患儿。
儿科高峰一年比一年来得猛烈,医院挤满了患儿,医生加班加点全员上阵,这样的应急状态越来越成为了儿科医院的常态。在这背后,是儿科医生的日益短缺的严峻现实。“过了几十年等我们这批人老了,还有谁来替孩子们看病呢?”在采访时,儿科医生们均表达了自己的忧心。
现状
儿科高峰一次次来得更凶猛
“医生,我的孩子发高烧了”,“医生,我的孩子咳嗽都5天了”……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一名儿科医生一进入诊室,还没来得及坐稳,就被家长们团团围住,开始了一天忙碌的门诊,重复问诊,写病历,开处方,没有片刻停歇。
“儿科的高峰年年都有,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高峰期也越拉越长。”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王波说,在该院儿科医生平均每天要看100多个病人,近期一名医生一天看了198人,“不吃不喝,都要11个小时”。广州市妇儿中心也同时在迎战凶猛的高峰,该院副院长龚四堂介绍,今年5月份以来,广州市妇儿中心3个院区日均门急诊工作量1.3万人次,儿科病人接诊量超过9000人次,占门急诊病人73%。最高接诊量的医生平均每天接诊186人次,平均每人接诊时间仅为两分钟。
为应对门诊的高峰,广州市妇儿中心和省妇幼保健院的所有医务人员均加班加点,不仅其他儿科系列科室医生前来支援,就连持有儿科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行政人员都上了“前线”。
其实,春夏交接和夏秋交接,都是传统的儿科高峰期。王波说:“现在变成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拥挤的候诊室里,病人往往要等数小时才能看上病。王波说,自己有病人晚上11时从湛江坐火车,凌晨4时赶到广州,在麦当劳等2个小时到天亮来看病。
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杨东新直言:“我们不仅给小孩看病,也是在为家长看病,满足家长的心理。”其实绝大多数过来看急诊的家长都是非紧急情况,在家里就可解决,但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小孩很紧急。
问题
儿科医生招不进也留不住
中国医师协会统计,全国儿科医生有6万多人,缺口达20万左右。“这6万多注册的儿科医生中,又有一部分人却没有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所以真正出门诊给患儿看病的儿科医生数量又要打一个折扣。”王波说。广东是全国的儿科大省,总共有8200名儿科医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几个百分点。即便这样,儿科医生还是比正常配置缺了3/4。
“门诊量年年涨,但医护人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增长。”龚四堂说。广州市妇儿中心统计,2013年医院门诊量369万人次,出院人数7.3万人次,医生896人,护士1063人;2014年门诊量397万人次,出院人数8.1万人次,医生929人,护士1165人。“今年的门诊量肯定超400万人次。”他说,广州市妇儿中心与北京市儿童医院的儿科门诊量相当,但医生却少200多人。
与之对应的是医院招不到新的儿科医生。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儿科学专业,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龚四堂介绍,近三五年,广州市妇儿中心都完不成儿科医生的招聘计划,而且情况逐年严重,有时甚至只完成原计划的50%—60%。
王波介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3个院区加起来,有小儿内科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有230多人,缺口达100多人。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统计,平均每年每间医院有2名儿科医师离职。这种情况在广州市妇儿中心表现得更为严重,近3年来每年均有五六十名医护人员离职,儿科医生的离职率比其他科室高出了许多。
探因
儿科医生收入与付出不对等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做儿科医生了?已经在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扎根了30多年的王波深有体会。他表示,在所有的临床科室里,儿科难度最大,涉及的专业最广。培养一个儿科医生的周期是11年至13年,到30岁的时候才基本成熟。
“儿科患者因体重和年龄的关系,病情变化较快,这就要求儿科医生需要具备更广的知识面,目前临床所有的专业课程在儿科都有。”王波说,他大学毕业时看成绩单发现,自己大学学了97门课程。
经过5年的本科和3年的研究生学习,儿科医生毕业进入医院后还要再接受5年左右的培训,才能够独自出门诊。完成上述过程的医生才有机会进一步考取中级职称,而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等硬件要求,也要花费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为一名儿科主任医师需要15年至20年的时间。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统计,在中国,儿童占了全部人口的20%,但全国却只有68所儿童专科医院,共计25.8万个床位,这些床位只占全国所有床位的6.4%。王波坦承,从医院运营的角度,没有医院愿意开设儿科。
在现有医疗体制结构下,儿科医生收入相对比其他科室、其他行业少很多,与付出严重不对等。“当年抱着美好的理想报考了儿科专业,现在很多同学都转行了。”杨东新苦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