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湿气缠身百病生”,如果身体湿气重,各种疾病都会找上门来。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很多疾病都和湿气有直接关系,且体内湿气淤积过多就易形成湿毒。那么,人体内为何会有湿气?又如何除去湿毒呢?东城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于振宣教授本期将会为读者一一解答。
环境潮湿 饮食贪凉易导致湿毒淤积
中医认为,人体内过多的湿气就是湿毒。在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维持气候正常存在的因素,六气之一的“湿”如果过盛,弥漫在体内,就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被认为是一种邪气,中医称为湿毒、湿邪。湿气可阻滞人体内的流通,阻止人体内阳气的生发,当这些湿气无法排出,就会堆积在人的体内影响消化功能,排汗、小便等都可能会出现问题。
于振宣教授表示,从临床接触的患者来看,相当大一部分患者体内都有湿毒,可以说“十人九湿”。那么,湿毒从哪里来呢?于振宣教授表示,一是外部环境,如果居住的地方比较潮湿,或者涉水淋雨,喜欢席地而坐,洗完澡或者淋湿之后没有立即擦干水分,穿潮湿的衣物,头发未干就睡觉等都会使进入体内的水过量而形成湿邪,影响机体正常运转。此外,天气的变化,如夏天又热又潮湿,湿热也会趁机侵入体内,加重湿邪的程度。
提到湿邪,很多市民表示,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很少有人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人体内的湿毒应该会少一些。然而,于振宣教授却表示,正相反,现代人体内湿气可能比以前的人更重。这也湿毒产生的第二个原因: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现在人们夏天贪凉吹空调,贪吃生冷瓜果等冰镇寒凉之物,再比如很多人喜欢喝饮料,而饮料多含糖;再如生活条件好转,很多人饮食热性,滋腻,高胆固醇食物;中国传统的煎、炸、爆炒食物,火锅底料都含有过多的油,现代人的运动又过少,体内代谢不佳,运转不畅,这些不能完全消化排出而滞留在体内堆积起来,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湿毒。此外,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原因是,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内心的焦虑不安等,也是导致湿毒积存体内的原因。
湿毒淤积易导致众多严重疾病产生
于振宣教授表示,湿毒是影响健康的各种致命因素,易导致众多严重疾病的发生,比如人们熟悉的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主要就是湿毒导致的疾病。具体到每个人,体质不同,湿毒停留的部位也会不同,这些湿毒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生病。
比如痰湿在肺,就会引起咳嗽、肺炎、支气管炎;中医说,脾主运化,其实就是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虚,运化水湿的能力就差,湿气停留在体内,会造成消化系统的病变,如胃稽留液、肠鸣漉漉等。同理,痰饮湿邪如果停留在乳房位置,就容易造成乳腺囊肿,甲状腺肿大,淋巴腺肿大。湿气困厄在关节,就会造成关节的麻木,重滞,肿胀,若下肢积水还会造成水肿。如果湿气停留在皮肤,则会引起诸多的皮肤病,如皮肤的肿胀,瘙痒,湿疹渗出。
此外,湿属于阴邪,湿气重浊,粘腻,因此困厄阳气,无法生发清阳,就会感觉到头闷、头沉、头重、头目不清、昏睡、肢体酸困、酸懒、全身没有力气等等。湿邪沉积体内还有一个表现的就是肥胖,而肥胖则可导致“三高”等各类严重疾病的产生。
易积不易排 祛除湿毒要有耐心
湿邪不祛,吃再多的补品和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因此有了湿毒一定要想办法排出去。然而,湿毒的排除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于振宣教授表示,湿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湿邪阻滞,让人感到困倦、疲乏、身体沉重、头目不清,好像头上包裹着东西一样。二是湿气粘腻、浊重、往下沉,使得分泌物臭秽,出汗味道难闻。
此外,并非单独存在,常常夹杂其他邪气也是湿毒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夏天湿和热结合起来,形成湿热邪气,造成湿热阻滞体内;冬天湿和寒结合形成寒湿,影响经络气血的循行;湿还可以兼风,形成风湿,造成更多的病症等。这些均是导致湿毒不容易祛除的原因。
于振宣教授说,人们总是期待快速祛除疾病,一些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因为没有马上见效而放弃治疗。网上也有不少文章,如“一招帮你快速排出湿邪”“简单几步就能快速逼出多年湿毒”,这样的说法并不可靠。想尽快治愈疾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患者一定要有耐心,这样才能逐步把湿毒化掉。
宣上 畅中 导下 三管齐下祛湿毒
对于如何祛除湿毒,于振轩教授表示,中医手法祛湿毒,应采取宣上,畅中,导下的方法。宣上,即在上宣肺,肺为水之上源,就是说肺气肃降,水湿才能下达膀胱;畅中,就要健脾利湿,脾主运化,水湿困厄脾胃,易招致外湿侵袭,代谢不好。让脾恢复正常的运化和升降功能,湿气才会化掉。导下,就是要通过利尿把湿气排出体外。此外,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办法辨证施治,如芳香化湿,祛风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
小贴士:
于振轩教授表示,有了湿邪,三分靠药,七分还要靠自己。生活中,以下事项一定要留意:
1、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地板湿气重,夏季避免直接睡地板;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打开风扇、除湿器等,保持空气的对流和干燥。
2、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食物,甜食饮品应减少食用。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寒性。
3、适度运动有助于生发阳气,湿邪困住阳气的时候为阳气“加油”,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抗湿邪的能力。运动排汗也是一种有效的祛湿方式,但要要避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4、脾虚偏胖的人长期有湿浊阻滞,容易困倦、头晕,犯气管炎、咳嗽、痰多,容易具有这种体质的人,生活中一定要小心注意,最好通过吃中药进行调理,慢慢改善体质。
5、赤小豆薏米粥不宜随便喝。一些懂得养生的人通常用赤小豆薏米粥来除湿,于振宣教授表示,赤小豆薏米粥确实能够排湿,但不同患者的湿气不一样,长期喝红豆薏米,不对症的话,有的甚至有可能越喝身体问题越严重,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代茶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