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青申敏
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影像科CT-MRI室(济南250014) 【摘要】目的总结乳腺磁共振检查中护理工作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半年来采用3.0T磁共振成像的44例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疾病患者资料。结果针对不同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顺利、安全地完成检查。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工作是保证乳腺疾病患者顺利完成磁共振检查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乳腺磁共振护理 乳腺癌是危及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乳腺癌的患病率在近几年持续明显上升,并且呈年轻化趋势[1]。乳腺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被认为具有高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2-3]。但扫描时间长,体位特殊,且常常需要进行动态增强等,因此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我院2012年10月~ 2013 年5 月共44例临床乳腺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预期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于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期间来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就诊,临床查体或超声、乳腺钼靶X线发现乳腺病变,进行乳腺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3~68岁,平均年龄41岁。 1.2 设备和参数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MR平扫及T1动态增强扫描。采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T磁共振扫描仪,专用八通道双侧乳房相控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侧乳房自然悬垂于线圈内。 1.2.1 常规扫描 常规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定位扫描后,采用横轴位T1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T2-dixon序列、横轴位弥散序列。 1.2.2 T1动态增强扫描 需先进行T1原始图(T1map图)的扫描,即利用多翻转角技术、T1连续强化序列,总扫描时相 22,单时相扫描时间30.1 s,总时间11.15 min。在第2时相数据采集结束后,静脉高压注射对比剂钆贝葡胺(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0 ml,之后注射20 ml生理盐水,流率均为5 ml/s,再连续采集20个时相图像。 2 护理工作 2.1 检查前的评估检查前仔细询问患者既往史和过敏史,了解体内有无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人工心脏瓣膜、假牙、义眼、内固定等金属异物,指引患者去更衣室更换病员服后通过站立式金属探测仪检测,以确保检查安全。 2.2 扫描前护理工作①热情接待患者,给患者和家属分发健康教育资料阅读,亲切为其介绍检查的机房环境、设备的先进性能和检查的必要性,并告知机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由于射频脉冲激发会有较大噪音,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②介绍为其检查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资历,取得其信赖。并告知患者的配合要求高,检查中身体不要移动,呼吸不能急促,以避免产生伪影,影响诊断。③需增强扫描的患者要向其详细讲解对比剂的使用目的、代谢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告知他们对比剂安全性高,极少发生不良反应,在体内存留时间较短,通过尿液排出等,患者或家属愿意接受后,请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④进行静脉穿刺时,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历了6~8次化疗,血管弹性差,有时甚至很难觅见一根粗点血管,这时需要耐心仔细寻找,穿刺成功后可模拟动态增强的速率进行试注射生理盐水,以确保穿刺部位无渗漏、肿胀,并根据血管弹性情况设定不同速率。⑤必要时安排家属陪检,并给予防噪音弹性耳塞以减少噪音。 2.3扫描过程中的护理工作①取俯卧位,应用各种软枕、软垫,力争体位摆放最大舒适度,给予被套遮蔽身体及保暖,并嘱咐扫描中尽量平静呼吸,避免咳嗽及移动身体,让患者手握报警球囊以便在不能坚持时按压该球报警。②安置好体位后,再次确定留置针在位、通畅,确定无误后连接高压注射器,再次嘱咐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③在扫描中,通过监视屏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2.4 扫描后护理指导扫描后扶病人去侯诊区休息,询问其有无不适,对其成功完成检查予以表扬,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对比剂外渗,扶患者去更衣室更衣,协助并嘱其多饮水,说明饮水有利于对比剂排泄,休息30 min离开。 3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其中40例( 90.9%)患者在检查前出现心理紧张,在护理人员有效的干预下,配合完成检查,32例(72.7%) 患者在检查后出现手臂麻木、颈肩酸痛等症状,休息片刻后,症状消失。 4讨论 乳腺磁共振成像具有安全、无创、诊断价值高的特点,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良好的磁共振图像是决定诊断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图像质量的好坏不仅与机器本身性能、扫描参数设置有关,更与患者的配合密不可分,患者多为女性,心理脆弱敏感、易紧张,加上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担忧,检查体位配合难度大,扫描时间长。因此,在扫描前、中、后做好正确的护理干预,对保证磁共振图像和诊断质量有积极意义。作为磁共振室的护士要掌握扫描的每个环节,要细心、灵活,善于学习和总结,将护理专业知识与磁共振检查的特点相结合,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护理配合工作,保证磁共振检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玉阳, 杜贾军, 刘奇,等. 山东省61102例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报告[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9(8): 157-160. [2] Berg W A, Gutierrez L, NessAiver M S,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ammography, Clinical Examination, US, and MR Imaging in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Breast Cancer1[J]. Radiology, 2004, 233(3): 830-849. [3] Liberman L.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with MRI-What are the data for patients at high risk [J]. N Engl J Med, 2004, 351: 497-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