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保护色:
浅谈中药脐敷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

发布日期:2020-12-02 浏览次数: 字体:[ ]

韩彩华

(青浦区徐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 201702)

摘要: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性疾病,具有慢性、弥漫性和进行性等特点,其病因复杂多样,且会伴随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在肝硬化的诸多临床表现中肝硬化腹水问题较为突出,该病症不仅会给病患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热门话题。本文讨论的是利用中药脐敷法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就实例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并得出结论,希望能对今后的肝硬化腹水问题治疗产生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药脐敷;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其承受的负荷越来越大,抵抗能力变差,逐渐出现各种病症,其中肝硬化腹水算是常见的肝脏问题。现阶段已有较多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西医医学技术,但治疗效果并不是太理想,相反,中医上提出的中药脐敷对腹水问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成效,可逐渐推广使用。

1.治疗腹水的中医疗法——中药脐敷法

1.1“另类”的中药脐敷法

所谓中药脐敷法,就是将多种中草药碾磨成粉,制成糊状或者膏状,治疗时取其敷涂于患者脐部周围的治疗方法,与艾灸、拔火罐等同属于中医的脐疗法。该法操作简单、运用灵活、不受时空限制且对人体无较大副作用、效果好,因此在中医治疗上被广泛采用。

1.2中药脐敷治疗腹水依据的医学原理

脐部,自古以来就被医者大夫们视为人体的重要穴位,又被称为神阙穴。神阙穴不同于其他穴位,是人体唯一一个直接暴露于身体表面的穴道,位于人体腹部的前中线上。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完成腹壁的闭合,脐下皮肤无脂肪层,表皮角质层也较薄,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借助这一特性,敷涂于脐部的中药可以快速渗入体内,以便进一步发挥药效;脐部外皮与腹壁直接相连,分布有丰富的腹部动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网,血液流通快,药物可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传递药物信息,协调机体各项生理活动,促进药物吸收利用;另外,以脐敷代替口服或者注射,有利于药力的集中发挥,奏效快。综上所述,神阙穴的位置特征及脐部的生理特性,成为中医界以中药脐敷来治疗腹水的理论依据。

2.肝硬化腹水的分析研究

2.1肝硬化及其产生原因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具体表现为随着大量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以及纤维隔的形成,肝小叶结构发生破环,形成假小叶,导致肝脏的变形和硬化。肝硬化的病因复杂多样,我国大多数的肝硬化是由肝炎引起的,还有一小部分源自酒精中毒和血吸虫病。肝硬化一旦产生,将会造成肝功能出现障碍,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目前尚未研发出根治办法。

2.2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分析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常分为代偿期(Child-Pugh A级)和失代偿期(Child-Pugh B、C级),腹水问题是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的重要表现,在肝硬化的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门脉压力变大、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钠潴留现象以及内脏动脉的扩张等都会导致肝硬化腹水的产生,其形成机制可以具体概括为受到某种干扰因素的作用后,肝脏内部机制出现变化,导致本应该储存在肝脏中的组织液从肝脏中漏出,进入腹腔而成。程度较轻的腹水,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与不适,严重时甚至会危及人们的生命。现阶段,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大,医学专家需要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更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掌握了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2.3现有的西医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技术

针对不同因素引起的肝硬化腹水,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因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造成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可通过合理补充白蛋白缓解病症;由水钠潴留现象引发的腹水患者要节制钠的吸收。现已存有多种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技术,如合理使用利尿剂、注射血管活性药物、穿刺腹腔释放腹水等,这些治疗技术虽在短期内可获得较好的成效,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都会对患者本身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在现有治疗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探究完善,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3.中药脐敷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

3.1疗效观察病人基本资料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曾以2014-2015年该院肝脏科的病患为对象,进行中药脐敷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共50名患者,平分为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年龄性别等无较大差异,不会成为观察实验的干扰因素。

3.2诊断标准

3.2.1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借助B超技术判定肝硬化症状,并观察出病患腹腔中存有大量体液。

3.2.2中医诊断标准

相比西医的诊断标准,中医略显繁琐复杂:主要症状有腹部胀满、大便溏薄、排尿少、舌苔发白且滑腻少苔,次要症状为身体畏冷、脸部肿胀、疲劳困倦,出现上述主要症状并伴有次症,则可判断为患有肝硬化腹水。

3.2.3病人选择标准

病人选用18-65岁之间的患者,除肝脏病症外不允许患有其他病情,排除孕妇及尚需哺乳婴儿的女性。

3.3中药脐敷诊疗过程观察及效果分析

3.3.1疗效观察方案

以黄芪、麝香、附子等中草药作为基本原料,添加其他药材辅佐,制成可以敷于脐部的膏药,用以治疗患者的肝硬化腹水,并作为实验两组之间的变量。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一般的基础治疗,即注意营养补充、控制钠的吸收、适当使用利尿剂等,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制成的中药膏药敷贴于患者的脐部,如此反复30天后,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以得出中药脐敷的诊疗效果。

3.3.2观察指标

整个实验过程中需详细记录病患主要症状的变化情况,包括腹胀大小、排便排气情况以及日常饮食;病患的体重、平脐腹围和一天的尿量每天都须进行测量并记录;肝功能情况统计(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B)及B超在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

3.3.3诊疗效果分析

为期30天的诊疗结束后,两组诊疗效果对比明显,详细内容由表格给出:

1)临床诊疗效果


Ⅰ级疗效

Ⅱ级疗效

Ⅲ级疗效

实验组(n=25)

15

6

4

对照组(n=25)

9

19

6

其中Ⅰ级疗效表示腹水完全治愈,B超显示腹水阴性,病患症状消失;

Ⅱ级疗效表示腹水基本治愈,B超显示仍有少量腹水,病患症状明显得到缓解;

Ⅲ级疗效表示腹水及症状都略微改善;

(2)主要症状



腹胀

体重(Kg)

一日尿量

平脐腹围

实验组(n=25)

治疗前

25

74.5±7.9

540.0±27.0

90.8±15.2

治疗后

3

66.3±5.7

1780.0±70.0

68.3±9.5

对照组(n=25)

治疗前

25

74.2±7.4

550.0±38.0

87.6±16.2

治疗后

14

69.3±9.7

1440.0±65

82.4±11.0

(3)肝功能情况



TBIL(μmol/L)

ALT(U/L)

ALB(g/L)

PT(%)

实验组(n=25)

治疗前

143.1±22.4

99.3±16.9

20.6±2.7

27.0±3.0

治疗后

27.8±11.6

20.5±9.3

35.3±3.8

41.0±5.0

对照组(n=25)

治疗前

143.5±18.2

98.2±15.9

22.9±2.6

28.0±2.0

治疗后

58.8±14.7

52.1±9.7

26.7±2.4

31.0±4.0

4.结论

经上述实例调查分析,中药脐敷对治疗肝硬化腹水确实起到一定的效果。鉴于该调查的样本容量较小,说服力不足,还需进一步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以完善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刘皓月.中药脐敷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05

2.史改.中药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