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保护色:
小儿捏脊疗法对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发布日期:2020-12-02 浏览次数: 字体:[ ]



史华敬周晓玲陈峭

广西柳州市中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目的:评价小儿捏脊疗法组与西药组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儿童随机分为捏脊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脊组采用小儿捏脊疗法,西药组予口服妈咪爱,捏脊组每日1次,西药组每日1~2次,两组均10天为1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功能性腹痛的腹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的症状积分变换,治疗结束后统计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结束后的疗效评分,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7%、76.7%,捏脊组的疗效明显高于西药组(p<0.01);两组治疗后的腹痛程度、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捏脊组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小儿捏脊疗法对儿童功能性腹痛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口服西药组

关键词小儿捏脊疗法,儿童功能性腹痛,随机对照试验

儿童功能性腹痛是以脐周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有长期持续、反复发作的特点[1],常影响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健康。临床上大多采用口服西药治疗,但存在小儿依从性差、副作用大、疗效不一的缺点,笔者采用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小儿易配合,安全无副作用,现将临床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病例来源及分组

本研究60例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10月~2016年4月柳州市中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及脾胃病科门诊和住院病房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捏脊组和西药组2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病、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月份)

          男    女   最大  最小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捏脊组 30  14    16   4    5   4.1±0.1    3   12  6.3±1.2

西药组 30  13    17   5    6   5.2±0.2    6   18  7.3±1.5


1.2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的诊断标准[2]①间歇性或持续性腹痛;②未达到其他的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③不能以炎症、解剖、代谢或肿瘤解释患儿症状至少每周1次,时间至少2个月方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自愿接受检测;②年龄4~6岁;③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观测者;③各种致病因素所引起体温升高者。

2.治疗方法

2.1捏脊组

  (1)具体操作方法:受试患儿俯卧位,医者站立患儿左侧,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起皮肤,双手交替自督脉长强穴开始捻动至大椎穴处,随后再以食、中、无名指端自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向下梳抹,重点在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穴位提捻。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

  (2)疗程:每次捏脊30遍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2.2西药组

(1)予妈咪爱(主要成分枯草杆菌、肠球菌,1.0g/袋,韩美药业株式会社,国药准字J20100161)口服

(2)疗程:1g/次,1~2次/d10天为1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腹痛的程度、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积分变化。3.2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功能性腹痛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治愈:腹痛消失,1月内未再发作,“0”分。显效:腹痛程度明显减轻≤治疗前的 1/3 积分,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有效:腹痛程度减轻≤治疗前的 2/3 积分。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善。

3.3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在统计软件包SPSS18.0上完成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 χ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1)治疗前后腹痛程度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腹痛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捏脊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捏脊组改善腹痛程度优于西药组。见表2。

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腹痛程度积分比较(分,±s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捏脊组

30

6.063±3.005

4.727±1.79412

西药组

30

6.303±2.812

4.459±1.1681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西药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腹痛发作频率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捏脊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捏脊组改善腹痛发作频率优于西药组。见表3。

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积分比较(分,±s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捏脊组

30

2.094±0.689

0.719±0.51412

西药组

30

2.061±0.704

0.606±0.7661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西药组治疗后比较2P<0.05;

两组治疗前腹痛发作频率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捏脊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捏脊组改善腹痛发作频率优于西药组。

3治疗前后腹痛持续时间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腹痛持续时间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捏脊                                       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捏脊组改善腹痛持续时间优于西药组。见表4。

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腹痛持续时间积分比较(分,±s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捏脊组

30

2.194±0.588

0.726±0.52412

西药组

30

2.041±0.604

0.604±0.7851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西药组治疗后比较2P<0.05;

(4)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捏脊组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6.7%,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捏脊组疗效优于西药组。见表5。

5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组  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χ2

P

捏脊组

30

16

7

3

4

86.7

17.

796

P<0.001

西药组

30

12

6

5

7

76.7

注:与西药组比较,1)P<0.05;

4.讨论

功能性腹痛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儿童的多发病及常见病,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说法莫衷一是目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胃肠动力功能失调可能是产生本病的原因[4]有研究发现不伴动力障碍的功能性腹痛患者与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交感功能降低相关[5]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大多采用对症治疗[6]中医采用中药口服治疗[7],但存在患儿不易配合,依从性差,部分西药副作用大,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由来已久,临床上广为应用,中医外治疗法对本病的治疗涵盖了中药穴位贴敷、推拿治疗,各种疗法各显神通,本研究基于科室发展成熟的“以俞调枢”[8]理论,采用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以俞调枢”理论认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与脾胃关系密切,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以脾胃为中心的气机升降失衡,只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机表象,而不是其病机之根本。我们认为胃肠居于腹侧,为任脉所经过,任降督升,任督脉的气机调和,升降有常,环周有序,是三焦气机协调的基础,也是脾胃等脏腑气机正常运行的内在动力。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中,其脾胃的升降失衡根本原因主要为任督二脉经气不充,两脉经气升降交会失衡,这种经气运行的失常,最终导致本病发生[8]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改善患儿腹痛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等观察指标中。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功能性腹痛的症状,捏脊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且捏脊组的疗效高于西药组,提示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疗效更好。

儿童功能性腹痛临床较常见,传统中医病机认为“不通则痛”、“腑气不通”、“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发病关键,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为调节脾胃功能的关键部位,我们通过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检测及临床验证发现:儿童功能性腹痛与任督二脉经气不通密切相关,小儿捏脊疗法对疏通任督二脉经气及改善临床症状有很好疗效,本研究为临床运用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以俞调枢”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提供理论依据,小儿捏脊疗法的促胃肠动力作用,为中医外治疗法在动力障碍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石强.儿童功能性腹痛25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87):6843-6844.

[2] 陈洁.小儿功能性胃肠疾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 董梅.要重视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3):135137.

[5] Jorgensen LSChristiansen PRaundah1Uetal.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in Patientswith functional abdomina1 Pain[J]. Scand JGastroenterol199328:63-68.

[6] 马丙送,韩海琴. 小儿腹泻宁泡腾颗粒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28:20-21+23.

[7] 杜春春,姜丹丹,曹宏. 姜芍温中颗粒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4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6,06:70-71.

[8] 谢胜,张越,周晓玲. 以背俞调节脾胃功能的“以俞调枢”理论的提出与构建[J]. 辽宁中医杂志,2011,09:1876-1877.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自筹经费科研课题

项目名称:小儿捏脊疗法对儿童功能性腹痛患儿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作者简介:史华敬(1979年~),男,山西阳泉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推拿治疗脾胃病及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