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波 (滦县滦州镇高坎医院 河北唐山市 063000) 摘要:评估中医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咳嗽的临床疗效,将自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本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方剂止咳散,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VAS评分改善率。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观察组总有效率和VAS评分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止咳散对于治疗病毒感染呼吸道所致的绵久不愈的咳嗽有着独特的疗效,配合西药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道病毒感染咳嗽气道高反应中医疗法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呼吸系统的感染、理化、过敏等因素等引发,其中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可见发热、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经治疗,其他症状都比较容易消退,但是咳嗽绵久不愈,迁延不断,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关于咳嗽发生的机理目前普遍接受是病毒感染引起气道高反应。西医治疗本症主要是应用镇咳、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但不能根除,容易复发。中医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取得比较独特的疗效。对我院120例病毒感染呼吸道后咳嗽进行了临床对照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咳嗽患者共120例,其中男48例,女72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4.2±2.8)岁;咳嗽持续时间2-8周,平均(4.5±1.0)周。将12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②止咳药物过敏者;③存在其他呼吸道系统严重疾病者;④妊娠期患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抗生素、止咳药等西药常规治疗,止咳药选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3次/d,20mL/次,一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应用方剂止咳散来治疗,方剂组成:炙百部12g、紫菀16g、防风6g、桔梗12g、化橘红14g、荆芥10g、杏仁10g、瘪桃干20g、白前10g。咽喉痒者加僵蚕12g、蝉衣8g;咳痰色白量多者加天南星8g、法半夏10g;痰黄量多者加北沙参12g、大贝母12g。水煎200mL,1剂/天,分2次口服,一周为一个疗程。 1.3疗效评定 治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无不良反应,停药3天后不复发;显效:咳嗽症状明显改善,但根除不彻底,需继续用药;有效:咳嗽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明显,存在复发;无效:咳嗽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计算评分改善率,分值是0-10分,分值越低代表咳嗽症状越轻,VAS评分改善率=(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100%[2]。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有效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未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n=60) | 33(55.0%) | 16(26.7%) | 7(11.7%) | 4(6.7%) | 93.3% | 对照组(n=60) | 21(35.0%) | 17(28.3%) | 13(21.7%) | 9(15.0%) | 85.0% |
注: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VAS评分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比较 组别 | 治疗前VAS评分 | 治疗后VAS评分 | VAS评分改善率 | 观察组(n=60) | 8.12±0.35 | 3.79±2.74 | 53.33% | 对照组(n=60) | 8.05±0.41 | 1.92±2.51 | 76.15% | P值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由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所致,损伤气道上皮,暴露粘膜下感觉神经末梢,诱发血管活性物质、组胺、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引发气道高反应[3]。经治疗后,其他症状均可消失,但咳嗽仍持续不断,咽痒喉痛,常在夜间或清晨加重,或运动、吸入冷空气及刺激性气味后诱发加重,持续时间可长达1数个月,体检时呼吸系统无阳性体征,部分病例最终发展成咳嗽变异性哮喘或典型性哮喘[4]。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成年人平均每年发生呼吸道感染1-3次,儿童感染次数可达2-7次,其中近一半都是病毒性感染[5]。 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在中医范畴属“外感咳嗽”“风咳”,外邪侵袭于肺,则肺气壅塞不宣,清肃之令失常,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引发咳嗽。“肺为华盖”,“肺为娇脏”,故而风邪袭肺,难以去除,久咳不愈[6]。中医辩证治疗应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常用止咳散来治疗,方剂组成中紫菀、荆芥可以疏风散寒;款冬花、白前泻降肺气、止咳平喘;百部止咳润肺;化橘红具有抗炎、止咳、化痰之功效;桔梗、甘草、陈皮等可理气利咽止咳。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宣肺化痰平喘之功效[7]。总之,既往在中医药治疗外感咳嗽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众医家认为外感咳嗽的病因主要是风、寒两邪,外邪侵肺,肺失宣降是基本病机,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他脏器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要辨证施治,对症治疗。 本组研究资料中,单纯应用西药的镇咳、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来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在后期随访中,咳嗽的复发率较高,可见并没有达到根除。但是观察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加之止咳散治疗,虽然药物显效时间偏长,但是总有效率和VAS评分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后期随访无复发。既提高疗效,又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刘志国.中医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的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2]汪靖羽. 止咳散治疗风寒束肺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15(5):60-61. [3]KOH Y Y,PARK Y,JEONG J H,et al.Relationship of wheezing to air-flow obstruction in asthmatic children and history of cough variant asthma[J].J Asthma,2002(4):307-314. [4]刘国志.中医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的疗效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49-50. [5]吴孝田.止嗽散加味为主治疗病毒感染后咳嗽5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879. [6]苏丽湘.蒿芩清胆汤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湿热证的疗效观察及机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7]严丽萍.中医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4):43-44.
|